设为首页 | 收藏本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片新闻
 
2021-11-17

   

       10月30-31日,由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牵头,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南京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联合举办的长三角中医流派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隆重举行,围绕着长三角中医流派、医家、医著等主题展开交流。近千名中医同道通过直播平台收看本次学术盛宴。

 

       《浙派中医丛书》总主编、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药文献研究院盛增秀研究员介绍了浙派中医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王孟英用药特色探要,同时指出王孟英之成就,主要得益于他传承学术精华,并加以发挥创新。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黄龙祥教授研究浙派中医明代医学家楼英的《医学纲目》四十年,本次报告黄教授系统地评价了《医学纲目》的文献和理论价值,并提出本次影印出版的明建阳刻本是目前存世的版本中唯一接近原书基本构成的版本。

 

       《浙派中医丛书》总主编、浙江省国医名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柴可群教授结合三十余年临床经验,带来“柴氏中医肿瘤四则四法”的精彩讲座,充分彰显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之于现代临床的重要价值。

 

       《浙派中医丛书》总主编、长三角中医流派调查工作的项目组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特聘专家朱建平教授以“中医流派刍议”为讲题,分别梳理了学术史、术语两个不同视域下,中医流派的诸多相关概念及其间的关系,并建议从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中,为中医流派研究提供借鉴。

 

       南京中医药大学陈仁寿教授在会上回顾了苏派中医的历史渊源,总结了传承特色,以及对学术传承创新、传播发扬方面的突出成就,并特别对苏派中医这一新名词做了深入解读。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王春艳教授以“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的现状与思考”为讲题,回顾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历史,介绍了流派传承的研究基地建设及阶段性建设成果,并对未来流派传承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安徽中医药大学许霞教授回顾了“皖派中医的前世今生”,首次提出皖派中医的概念,报告了新安医学的概况和流派脉络,也分享了安徽中医流派的整体情况及流派工作室建设等工作。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李开升教授带来“以医书为例谈谈嘉靖本的鉴定”的专题讲座,从古籍版本学的专业视角,向我们传授版本鉴定方面的基本常识和技巧。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施仁潮教授带来“浙江现代名医膏方特色选介”讲座,介绍了叶熙春、潘澄濂等现代浙派名医的膏方特色、用药特点以及自己的临床应用。

 

       中医药文献研究院庄爱文博士以浙派中医温病学派代表医家王孟英的“《王氏医案》通行本与《回春录》初刻本异文比较”为题,比较了两个版本的医案数量、医术评价文句、医案文句。

 

       中医药文献研究院李晓寅助理就其整理调研的浙派中医钱塘医派卢复所著《芷园医种》初刻版本,围绕书名、版本、刊刻年代等方面存疑的调研成果作了介绍。

 

       最后,中医药文献研究院江凌圳教授向大会介绍了“《浙派中医丛书》编撰工程的特色与创新”,指出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浙籍医家基础扎实;目前天时地利人和,浙江开展浙派中医研究,打造浙派中医品牌,编撰浙派中医系列丛书,得到省中医药管理局的立项支持,并列入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浙江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项目指导委员会和专家组共同顶层设计,得到省内外专家的倾囊助力;项目吸引了省内十多家单位的中医文献整理工作人员和多个临床专科流派主要传承人的积极参与,以项目培养人才;年轻的科研人员坚持原则,不畏艰难,全力以赴;出版社严格把关,三审三校,确保丛书质量。

 

       长三角地区自古经济发达,文化昌盛,中医学术底蕴深厚,流派纷呈。近年来,为推动落实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战略布局,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已正式发布《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协同推进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其中“长三角地区中医流派调查”由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牵头负责,旨在梳理中医流派分布,推动流派传承与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因传承而厚重,传承因创新而致远,相信在三省一市政府、学界的多方努力下,长三角中医流派研究必将翻开新的篇章。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