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工信部出台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简称《规划》),以专栏形式明确了现代中药、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新品种、先进医疗器械、新型药用辅料、包装材料及制药设备为发展重点领域。
《规划》在主要任务中提出:提升药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质量标准。健全以《中国药典》为核心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继续推进药品标准提高行动计划,重点提高基本药物、中药、民族药、高风险品种、药用辅料和包装材料的质量标准。
提高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保障能力,加强基本药物生产供应监测。完善基本药物生产统计制度,及时掌握生产动态。加强产需衔接,定期发布重点品种供求信息。重点监测紧缺原料药和中药材供应情况,协调解决生产原料的供应不足问题。
调整优化组织结构,鼓励优势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支持研发和生产、制造和流通、原料药和制剂、中药材和中成药企业之间的上下游整合,完善产业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优化产业区域布局,鼓励中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医药产业。发挥中西部地区能源、原材料丰富和比较成本低的优势,加强中药、民族药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依托医药骨干企业,建设特色医药产品生产基地。
加快国际化步伐,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努力扩大中成药和天然药物的国际市场销售。
在发展现代中药专栏中,《规划》提出,要坚持继承和创新并重,针对中医药具有治疗优势的病种,发展适合中医治疗特色的新品种,重视中成药名优产品的二次开发。加快现代科技在中药研发和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和完善中药全产业链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培育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剂型先进、质量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具体包括:
在中药新药方面,围绕重大疾病及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如慢性病、疑难病等),重点开展经典名方和确有临床疗效的中药新品种的开发生产;加强现代中药的研发与产业化,开发一批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楚的组分组方中药制剂。
在民族药方面,结合对藏药、维药、蒙药等民族药的系统整理,重点开展具有民族医药理论特点、资源特色和治疗优势的民族药新药的研发和生产,提升民族药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水平,促进民族药发展。
在天然药物方面,针对重大疾病,利用我国特色天然药物资源,开发一批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楚、剂型先进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新药,加快相关产品产业化。
针对中成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重点针对疗效确切和市场用量大的中成药品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明确其药效物质基础,开展技术改造、质量标准提升、作用机制和临床再评价,发展现代中药大品种。
《规划》提出,加强中药饮片生产规范化和饮片标准的完善和提升;加强工业生产用饮片的研究与应用,提高中药生产效率。加强中药材的人工种植和野生抚育,鼓励企业建立中药材原料基地,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要求,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化;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实现规模化种植养殖,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供应。
针对中药提取纯化、中药制剂、生产过程控制、中药材生产、中药饮片生产等中药技术发展重点,《规划》也从技术层面作出了阐释。其中提到:开展符合中药生产所需的工艺技术研究,重点加强新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提高效率和降低能耗,促进生产技术的升级。加强适合中药特点的制剂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重点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改造中药传统制剂生产技术,提升中药制剂生产水平。针对中药成份复杂、质量控制困难等现状,重点加强中药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在线监测和质量控制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制药工程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重点开展中药材优良品种繁育技术、优质中药材种养殖技术及采收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加强运用生物技术进行优良种源的繁育,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在中药材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推进野生药材的家种家养。加强中药饮片炮制加工技术的规范化研究和产业化推广。
《规划》还提出,要支持企业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支持中药企业在适宜地区开展100个大宗和濒危中药材品种的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保证中药材质量和供应。建立一批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和供应保障平台,为中药材生产提供服务和支撑。
本文转自2012年2月27日《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