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文献信息研究所承办的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第三期业务培训会议,于2012年3月6日至10日在杭州浙江赞成宾馆召开。这是继山东、上海培训以后的第三期业务培训,时间正好处于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进展的中期,160多位来自全国11个省市的学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3月7日上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李昱副司长、王思成处长、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国辰社长、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徐伟伟局长、江南艳副局长、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浙江负责人陈勇毅副院长、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主任、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王振国所长出席了开幕式并讲话。参加开幕式的专家还有中国中医科学院崔蒙所长、郑金生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盛增秀研究员等。开幕式由王思成处长主持,李昱副司长在开幕式上就项目进展、人才培养、培训会议、出版合作等四个方面作了重要指示和建议。
李昱副司长首先肯定了项目的工作进展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400种古籍已有352种落实了任务,308种完成了版本调研,302种确定了底本和校本,30多种完成了校注初稿,此项工作任务重、时间紧,目前时间过半,是处于整个项目的关键时期和艰难时期,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能够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人才、完善结构、提高能力,现在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三期培训共有500多人次参加,这是非常难得的,也是我们这个项目的重要成果。第二是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因为作为一个项目,是有期限的,要面对项目验收,目前各项目组进展有差距,形成的初稿质量也有参差不齐,项目进程过半,任务过半,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快工作进度,2012年底完成大部分初稿,并完成部分古籍的出版任务。第三是开好培训会,与前两次培训不同,这次培训不仅是专业技能的培训,更是对本项目系统的回顾,有目的地交流和切磋,希望各位专家倾囊相授,听者不倦,学习请教,确保古籍整理的质量。第四是各项目组单位要讲大局、讲合作,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作为合作出版社应该尽快介入,做好出版对接工作,加强与专家组、项目办公室的沟通,从编辑出版角度做好书稿审核与把关。
培训会议为期五天,课程进行了刻意安排,既有鼓舞士气、拓宽工作思路的专家讲座,如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盛增秀研究员主讲了“中医药古籍整理应充分发挥五个方面的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崔蒙所长主讲了“中医古籍保护与利用”,北京中医药大学梁永宣教授的“网络资源在医史文献研究中的应用”,中国中医科学院郑金生教授的“古本草文献整理研究和古医籍的海外回归”。又有涉及古籍整理的基础知识培训,如盛增秀研究员的“古籍整理话四校”,钱超尘教授的“古文•俗字•版本”,上海中医药大学段逸山教授的“中医古籍校注漫议”,浙江图书馆原古籍部主任丁红教授的“中国古籍版本常识及版本鉴定”,上海中医药大学张如青教授的“中医丛书和类书知识”,山东中医药大学刘更生教授的“古籍藏书印鉴”,浙江中医药大学胡滨教授“目录学的功能及其在古医籍校勘中的应用”,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竹剑平研究员“点校古籍,校不离点”。更可贵的是针对项目的任务已过半,在培训时就有了大量的实例演示,王振国所长针对《中医药古籍整理细则》一些问题进行了仔细的解读,浙江大学张涌泉教授主讲的“中医古籍整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都是围绕着本次项目最实用的内容进行了讲授和培训。最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傅芳副社长也交流了“中医古籍书稿出版应注意的问题”,以利书稿的出版。培训会议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为确保古籍整理的质量奠定了基础。
第三期业务培训会议内容丰富、紧张有序,3月10日闭幕式上陈勇毅副院长总结了本次会议的几个特点:第一是领导重视,各级领导关注并参与了本次会议;第二是内容丰富,与第一期、第二期培训有所区别,因为在项目过半的关键时刻来进行培训,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出版社也介入了本次培训,提出了古籍整理的出版要求;第三是会风很好,达到了培养人才的目的;第四是学员反应良好,收获颇丰。并感谢了14位专家教授为培训授课,感谢11个省市和山东中医药大学项目办公室对这次培训的支持。
(浙江项目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