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处于长三角经济高速发展地带,初步形成了环杭州湾黄金产业带,为“长三角金南翼”,经济活跃,机制灵活,医药工业和制药业基础扎实,中医药历史悠久,中药资源相当丰富,科研基础较好。浙江省委省政府对中药产业的发展一贯十分重视,中药现代化建设作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发挥制药工业新优势,推动产业升级,逐渐形成了杭州和金华的中成药及饮片产业集群区、温州市相对集中的制药装备产业区,中药产业发展迅速,占医药工业比例不断上升。基地建设初期的2003年,我省医药经济总量居全国首位,医药制造业利润占全国行业利润11.2%,中成药工业总产值39亿元,占医药工业10%。
为了进一步发挥科技对我省中药产业的引领推动作用,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中药产业,充分发挥传统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04年11月向科技部申请筹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浙江)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经实地调研与论证,科技部于2005年2月批准同意,启动基地建设工作(国科函农社字[2005]1 3号)(附件1.1)。
收到批复后,省政府迅速牵头成立了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浙江)基地工作联席会议。联席会议由茅临升副省长召集,成员由省政府办公厅、省科技厅、发改委、经信委、卫生厅、财政厅、药监局、农业厅等有关部门组成,加强对基地建设工作的领导,系统发布相关项目指南和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改善中药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探索适合中药产业发展要求的运行机制,确保中药产业健康发展。
基地建设按照“构建技术创新平台,打造先进装备中心,做强规模企业集群,抢占现代中药市场,发展特色资源基地”的基本思路,充分发挥浙江经济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围绕总体目标积极开展工作。经过五年努力,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多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表现在:
各部门联手,对中药科研和产业进行全局规划,制定了一系列技术和产业政策;以各类科研和产业化项目引导,吸引各级政府和企业投入中药相关领域达23亿元;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了中药先进制药装备研究中心,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中心等8个研发中心,培养了一批中医药领域的科研人才与团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重点培育了一批拥有雄厚资本和强劲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和具有特色优势的中药生产、中药制药装备企业,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显著提高;建设了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科技为依托,产学研结合的示范基地,如中药材GAP种植基地、中药饮片加工基地等,企业研发主体地位更加突显;重点引导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示范企业通过创新活动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以国家支撑项目、重大专项等形式引导技术创新平台、示范企业,推广示范先进技术,争取到“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物质资源库研究关键技术”、“性、味结合归经的温凉药性共同规律研究”等一批重大新药创制专项、973等国家项目的支持。国家级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落户我省。5年来,70余项中医药成果获得各级奖项,其中省部级以上16项,形成一批重要成果,“当归提取物治疗高血压病作用机制与临床研究”、“中药质量计算分析技术及其在参麦注射液工业生产中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类中药新药柠檬苦素原料及胶囊已进入临床研究。
基地建设以来,我省中药产业增长迅速。2008年中药及相关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5亿元,是2004年的4倍。以温州为主的中药制药装备产业链日益成熟,产品销售额从2004年的不足1 0亿元,迅猛发展,2008年达到91亿元,占全国市场40%。产品逐渐替代进口并出口海外,制定了一系列国家行业标准,行业地位稳固。中药材产值年均增长约19%,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26个,比2003年增加了1倍。薏苡等3个中药材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