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浙江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世家林立、流派纷呈、名医辈出,人文景点众多。浙江省自觉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共同富裕和省域现代化“两个先行”、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的大格局之中,在创新传播载体,弘扬浙派中医文化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明显成效。
擦亮一个品牌:“浙派中医”文化品牌
为传承发扬好浙江中医流派,更好地向国内外宣传推广,浙江对省域内的中医温补学派、钱塘学派、绍派伤寒、丹溪学派、永嘉学派、医经学派等十大中医学术流派,进行总结、凝练,统一称谓“浙派中医”。2019年以来,“浙派中医”讲师团在省内巡讲175天,在地级市举办10场学术交流活动,举办3次“浙派中医”全国学术高峰论坛;在《中国中医药报》专栏宣传报道国医大师葛琳仪等全国名中医、浙江省名中医等医德医风、学术思想;编撰出版《浙江中医药文化博览》《浙派中医历代文献精华》《名医学术精华》《流派世家研究精华》等“浙派中医”丛书38种,全面展示浙江中医药学术与文化成就。成立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旨在做精做强中医药文化研究,做广做远中医药文化传播。
打造二个传播矩阵:新媒体和传统媒体
一是建设“国民学国医”文化宣传教育平台官方网站,邀请院士、国医大师、国家杰出青年、岐黄学者等省内外专家直播主讲,推出中西医结合传承创新双周论坛、“中医药为民大健康服务”等活动。直播42场,观众累计达1900万余人次。
二是推出二十四节气中医药科普系列短视频《养生知时节》。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讲解分辨中医九种体质,分享“辨体进补”方法等。24集短视频在“中国蓝TV”APP上播放量突破1500万。
三是开设《养生大国医》电视栏目。邀请中医名家讲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节目每晚在浙江电视台公共频道和科技教育频道播出,深受社会广泛好评。
四是制作浙江中医影视剧。由浙江华氏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拍摄的42集中医药题材都市剧《锦医无双》已拍摄完工,即将正式开播。
深耕“三进”行动:进党校、进校园、进礼堂
一是推进中医药文化进党校。2015年以来,在浙江省委党校开展“中医中药进党校”活动,将中医药作为固定课程长期在党校设置,定期举办中医药专题讲座、组织中医药体验、提供中医医疗和食疗服务等。
二是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在全国率先编制《中医药与健康》小学教材,并列入省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省级通用目录。先后组织编写《中医药与健康教学参考书》、开展教材师资培训、召开省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现场会等活动,2022年又出版发行了《中医药与健康(第二版)》小学教材。
三是推进中医药文化进礼堂。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开展中医药文化进农村礼堂活动,在农村文化礼堂开展中医药健康咨询、科普讲座、互动体验、文化展览等,中医药已覆盖全省16399个文化礼堂。
厚植四个载体:文化引领、文旅体验、宣教展示、海外传播
一是举办中医药文化节系列活动。举办中医药健康文化大型主题系列活动,开展“祭祀轩辕黄帝大典”“药祖桐君祭祀”“杨继洲针灸文化节”“张山雷中医药文化节”“丹溪养生文化节”等活动,已经形成品牌效应。
二是建设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开展浙江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评定工作,打造“可看、可走、可吃、可住、可带、可体验”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目的地,先后认定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121家。
三是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出台《浙江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管理办法》,评定一批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依托国家级和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网络化数字化展示平台,如浙江中医药博物馆360全景博物馆、杭州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四是推进中医文化海外传播。浙江出台高质量推进中医药“走出去”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开拓中医药“一带一路”等国际市场,建设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和中医药海外中心、中医孔子学院,从深化认知、沟通理解的角度推动中医药学与世界多元医学文化的互动交流,更加生动地讲好中医故事、中国故事。杭州亚运会期间,在亚运村设置中医药文化体验馆、在亚运医疗卫生保障服务中设置中医药诊疗项目,有近30个国家和地区200多名运动员在亚运村进行推拿理疗,体验到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离不开中医药文化的引领。浙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实“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坚持中医药文化自信,积极改革创新,探索形成更多浙江辨识度的中医药文化传播范式,促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中医药强省建设。(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供稿)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