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登录×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基本信息
方剂名:理中丸 来源书名:《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剂型:口服 给药方式:煎剂
用法用量:

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碎研,温服之,日三夜二,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味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加减法: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

简介:

(《伤寒论》)治寒霍乱,口不渴者尤氏云:脐上筑者,脐上筑筑然跳动,肾气上而之脾也。脾方受气,术之甘能壅脾气,故去之。桂之辛能下肾气,故加之。   按:此阳虚之肾气动,欲作奔豚也。故去术加桂,以杜其上凌之萌。若阴虚而脐上筑筑者,大忌刚燥之剂,非峻滋肝肾之阴不可。盖一为水动,一为火动也。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   尤氏云:吐多者,气方上壅,甘能壅气,故去术。辛能散气,故加生姜。   按:邹润安云:即吐且利,有属太阴者,有属少阴者。在少阴,则无用术之理。在太阴,亦在可用不可用之列。以术能治脾胃虚,不能治脾胃实。故吐多者,去之。下多者,还用之。盖术能举脾之陷,不能定胃之逆也。又洄溪云:寒霍乱可用理中者,百不得一。余谓是霍乱矣,可用理中矣。尚有如此细密加减之法,何今人既不议病,又不议药,轻于一试,何异以不教之民,而使之战耶。吁,可哀已。   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   尤氏云:下多者,脾气不守,故须术以固之。悸者,肾水上逆,故加茯苓以导之。   按:今人治霍乱,既不辨其证之虚实寒热,亦不察其吐多下多。温补率投,漫无忌惮者,吾不知其何心也。   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   尤氏云:渴欲得水者,津液不足,白术之甘,足以生之。   按:此渴因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加术以补脾而致其津夜也。所谓白术能生津液者,其义如此,岂热烁津液而渴者,所堪一试哉。   腹中痛,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尤氏云:腹中痛者,里虚不足。人参之甘,足以补之。   按:里虚腹痛,必喜温按。   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   尤氏云:寒者,腹中气寒也。干姜之辛,足以温之。   按:五苓,主热多,谓表有热也。理中,主寒多,谓里有寒也。故方下既有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之法。此复云:寒者加干姜,是腹中尚未热。故独于此味,又加重也。盖腹中寒,为寒之真谛。故仲圣不嫌烦复,而琐琐教人,以此为辨证之法。顾昧者一见吐下肢寒,略不察其腹中光景何如,擅以姜、附、丁、桂欲其转热,遂至从此而一身皆冷。呜呼!岂未闻热深厥深之圣训乎。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尤氏云:腹满者,气滞不行也。气得甘则壅,得辛则行,故去术加附子。   按:饮热粥一升许,固是助药力,亦是辨证法。设时行热霍乱,不但热粥在所大忌,即使不忌,亦万不能强饮升许。果能饮热粥升许者,岂非虚寒为病乎?故可以理中治之,若蔽于古而不知今,是房琯之以车战也。   按:原方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加青皮、陈皮,名治中汤。加枳实、茯苓,名枳实理中汤。加黄连,名连理汤。合五苓,名理苓汤。

方剂组成
中药名称
剂量
剂量单位
备注
人参
3
甘草
3
白术
3
干姜
3
中医疾病
疾病名称备注
寒霍乱
西医疾病
疾病名称备注
Copyright 2017 历代治疫方剂数据库 浙ICP备19034422号-2